一、先唠唠江南省:古代的 "富得流油" 是啥样?米牛金融
要说这江南省,那可真是老祖宗留下的 "金疙瘩"。明朝那会儿叫南直隶,朱元璋定都南京,把这一片儿划成直辖地,啥概念呢?就好比现在的 "首都经济圈",但范围可大多了,搁现在得包括安徽、江苏、上海,还捎带脚管着江西婺源、湖北英山这些地儿。您就琢磨吧,现在长三角多有钱?搁清朝,这地儿就是全国的经济心脏,血管里流的全是白花花的银子。
1.1 富到啥程度?朝廷三分之一收入靠它
康熙年间有本《江南通志》,里面算过一笔账:江南省每年交的赋税,能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。啥概念呢?打个比方,要是现在全国一年交 10 万亿税,3 万亿都是这地儿掏的。更吓人的是科举,明清两朝考上进士的,一多半都是江南省的。那会儿人都说 "天下英才,半数尽出江南",搁现在就是高考状元扎堆的 "学霸省",南京的江南贡院每年放榜时,光举人的红榜就能贴满三条街。
1.2 为啥这么富?占尽天时地利人和
展开剩余92% 地理优势拉满:长江、淮河跟毛细血管似的穿境而过,北边是江淮平原,南边是太湖流域,种粮食那是 "插根筷子都能发芽",更别说养蚕缫丝、织布做生意了。现在看江苏的苏州、无锡,安徽的徽州,当年码头边全是运货的商船,晚上灯笼一亮,能把江面照得通红。 老朱的 "偏爱":朱元璋定都南京后,这地儿就是 "京畿重地",修运河、建粮仓、凿水渠,钱可劲儿砸。后来朱棣迁都北京,但南直隶的底子已经打好了,就像种下的梧桐树,就算没人浇水,也能自己长成林荫道。 人杰地灵不是虚的:徽商、苏商遍地开花,有钱了就盖书院、请先生,安徽的紫阳书院、江苏的东林书院,朗朗读书声能传出二里地。好多商人赚了钱,就送儿子去考科举,考中了当官,当官了又回老家修路建桥,活活形成了 "赚钱 - 读书 - 做官 - 反哺" 的良性循环。二、清朝为啥拆江南省?皇帝心里的小九九
按说这么个富得流油的地儿,朝廷该当宝贝供着,咋还拆了呢?这里头全是政治算计,咱得从顺治皇帝那会儿说起。当年清军入关时,江南这儿可没少折腾,扬州十日、嘉定三屠,老百姓心里头恨着呢。到了顺治六年,江南省闹起了 "反清复明",有个叫金声的徽州文人,带着几千人在黄山打游击,差点端了清军的粮库。
2.1 "反清复明" 闹得凶,皇帝怕了
康熙元年,江南省的赋税占比还是 30%,但更让皇帝睡不着觉的是人才 —— 全国 14 个状元,江南省占了 11 个。您想啊,一个省要钱有钱,要人才有人才,万一哪个文人振臂一呼 "反清复明",再加上有钱人造反,那清朝的江山可就悬了。所以顺治皇帝跟大臣们琢磨了三天三夜,最后拍板:拆!把这大块头分成小块,让你们顾不上抱团。
2.2 拆分这事儿,不是一蹴而就
顺治先试水:顺治十八年,先把江南省分成左右两半,左边叫江南左布政使司,管着现在的安徽、江西部分地儿;右边叫江南右布政使司,管着江苏、上海。但这时候还没完全分开,就像兄弟俩分床睡,还在一个屋里。 康熙正式分家:到了康熙六年,皇帝下了道圣旨,左边取安庆、徽州的首字,叫安徽;右边取江宁(南京)、苏州的首字,叫江苏。这下彻底掰扯清楚了,各立门户,连公章都换了新的。 为啥这么分?使坏呢! 清朝拆分时,故意把文化相近的地儿拆开。比如南京话跟安徽东部的方言几乎一样,却划给江苏;徽州(现在黄山)跟浙江的衢州文化更像,却划给安徽。这叫 "犬牙交错",就像切西瓜时故意切得歪歪扭扭,让你没法抱团搞事情。三、拆分后遗症:安徽咋就成了 "倒霉蛋"?
本来是亲兄弟,拆完了江苏跟开了挂似的,安徽却一路落后,这事儿搁现在能写本《区域发展差距报告》。咱看看具体咋回事儿 —— 就说乾隆年间,江苏巡抚衙门门口车水马龙,送银子的商船排到了长江主航道;安徽巡抚衙门呢?门口连个卖早点的都没有,巡抚大人还得自己种菜吃。
3.1 行政资源全被江苏拿走了
拆分的时候,江南省的总督衙门、漕运总督府、江南制造局这些关键机构,全留在江苏了。啥概念呢?就像分家时把房产证、存折都给了老大,老二只能拿点锅碗瓢盆。安徽从零开始建省会,先是定在安庆,结果太平天国时期被打烂了,又搬去蚌埠,最后才定在合肥,这一路折腾,光选址就花了 100 多年,耽误了多少发展时间。
3.2 地理条件差太多:江苏靠海吃海,安徽爬山种地
江苏的 "王炸":70% 都是平原,北边是黄淮平原,南边是长江中下游平原,又靠海,954 公里海岸线,上海还在边上。您想想,种水稻能机械化收割,建工厂随便圈地,海运通商更是得天独厚,当年英国商船直接开到南京下关码头,卸完货就能在秦淮河畔喝花酒。 安徽的 "难言之隐":一半以上都是丘陵山地,南边是黄山、天目山,北边是大别山,平原少得可怜,老百姓种地都得在山坡上修梯田。更要命的是没海岸线,离上海又远,当年搞洋务运动、开埠通商,基本跟安徽没啥关系,只能眼睁睁看着江苏人在上海滩赚得盆满钵满。3.3 人才流失:安徽的学霸都去江苏打工了米牛金融
江苏有江南贡院,教育资源扎堆,发展机会又多;安徽呢,明清时期还好,出了朱熹、戴震这些大学问家,可到了近现代,工业基础薄弱,好多有本事的人都往江苏跑。就说民国时期,安徽籍的工程师、教师,十有八九都在南京、苏州上班,逢年过节回老家,带的不是土特产,而是江苏工厂的招工传单。
四、江苏:拆分后咋就一飞冲天了?
要说江苏的发展,那真是占尽了 "天时地利人和",咱一条条唠。就说光绪年间,上海开埠才几十年,苏州河两岸的纺织厂就跟下饺子似的冒出来,无锡的荣氏兄弟靠面粉厂赚了第一桶金,那钱多得能用麻袋装。
4.1 上海老大哥带飞,想不富都难
拆分后江苏离上海近啊,尤其是苏州、无锡这些地方,晚清民国时期就跟着上海搞纺织、搞工业,相当于抱上了 "大款大腿"。上海要棉花,江苏的南通就种棉花;上海要技术工人,江苏的常州就送学徒;上海有了新花样,江苏的商人第二天就能仿造出来。安徽离上海远,中间还隔着江苏,想蹭点红利,得先问江苏同不同意。
4.2 平原 + 沿海:工业农业双开花
农业基础好:大片平原适合机械化耕种,清朝时就有 "苏湖熟,天下足" 的说法,到了现代,江苏的粮食产量一直是全国前十,老百姓吃饱了就有心思搞副业,南通的纺织、常州的梳篦、扬州的漆器,慢慢就形成了产业集群。 工业起步早:江南制造局虽然在上海,但原材料、劳动力好多来自江苏。后来外资建厂、民族工业发展,江苏都是前沿阵地,无锡当年可是 "小上海",街上跑的汽车比南京还多。4.3 文化优势变经济优势
江苏继承了江南省的商业传统,苏州、扬州、南京都是千年商埠,人脑子活,会做生意。就说明清时期的盐商,垄断了全国的盐业贸易,在扬州盖的私家园林,光假山就用了上万块太湖石。徽商虽然厉害,但主要是往外跑,江苏商人则依托本地发达的市场,把生意越做越大,到现在苏州的工业园、南京的软件谷,都是当年商业基因的延续。
五、安徽:难兄难弟咋就逆袭了?
要说安徽,那真是 "开局一把刀,装备全靠打",但近些年可不一样了,咱看看咋回事儿。2023 年第一季度,安徽的外贸进出口额超过了河南,成了中部第一,这要是让清朝的安徽巡抚知道了,能从棺材里蹦出来拍大腿。
5.1 农业大省的逆袭:从种地到搞科技
安徽以前是真穷,靠种地吃饭,没啥工业。但这几年不一样了,合肥搞半导体、新能源,芜湖的汽车产业也起来了,比亚迪、蔚来都在这儿建厂。咋做到的?
抱对大腿:靠近长三角,承接江苏、上海的产业转移,人家不要的中低端制造业,安徽接过来慢慢升级。就说合肥的家电产业吧,最早是给江苏的企业做配套,现在自己成了 "家电之都",美的、格力都在这儿设了生产基地。 砸钱搞科研:中科大在合肥,邓稼先、杨振宁都是安徽人,骨子里重视教育。政府舍得投钱建实验室、引人才,半导体产业就是这么搞起来的 —— 当年合肥赌上财政收入,投了京东方,现在人家成了屏幕界的 "大佬",这魄力,不服不行。5.2 地理劣势变优势?高铁修得比谁都猛
安徽山地多,以前是劣势,现在高铁时代可成了优势。合肥是全国高铁枢纽,到南京 40 分钟,到上海 3 小时,到北京 3 个半小时,去哪都方便。2023 年安徽的高铁里程达到 2523 公里,全国第一,物流成本降下来了,企业愿意来建厂。您看江苏虽然沿海,但内地交通不一定有安徽发达,这叫 "此消彼长"。
5.3 老祖宗的家底厚:旅游 + 文化牌
安徽有黄山、宏村,有徽派建筑、文房四宝,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现在成了旅游金字招牌。春天去新安江看油菜花,秋天去塔川看红叶,冬天去黄山看雪景,一年到头游客不断。江苏有园林,安徽有山水古村,俩省还能搞旅游联动,比如 "江南水乡 + 徽州古村" 的旅游线路,算是从 "分家仇人" 变成 "合作兄弟" 了。
六、唠唠拆分这事儿:到底是对是错?
现在回头看江南省拆分,这事儿没法简单说对或错,咱得从不同角度琢磨琢磨。就像分家这事儿,爸妈觉得分了好管理,兄弟觉得分了伤感情,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。
6.1 从清朝皇帝角度:拆得好!
维护统治第一:不管经济多发达,江山坐稳当才是硬道理。把一个富得流油、人才扎堆的大省拆开,确实能减少割据风险,清朝皇帝这招 "分化瓦解" 玩得挺溜。就像家里有个厉害的老大,怕他抢家产,就给他分出去,眼不见心不烦。 管理方便:这么大一个省,从南京管到合肥,搁古代骑马得走半个月,政令传达慢,官员腐败也不好查。拆分成两省,管理效率提高了,就像把大公司拆成子公司,各管一摊,KPI 也好考核。6.2 从经济发展角度:安徽有点冤
资源分配不均:江苏继承了江南省的 "核心资产",啥都有现成的;安徽相当于 "净身出户",连省会都是现找的,起步就落后几十年,这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。就像俩兄弟分家,老大拿了老房子和存款,老二只能去租房子。 文化割裂之痛:徽州文化、江淮文化本来是一体的,拆开后各自发展,有些传统技艺、民俗习惯都差点断代。比如徽剧,本来在江南省到处唱,拆分后主要在安徽流传,江苏人都快忘了这事儿了,这是文化上的损失。6.3 从现代视角看:拆分反而促进竞争?
江苏安徽各有千秋:江苏靠沿海优势成了经济大省,安徽这几年也在奋起直追,俩省互相较劲,反而推动了整个长三角的发展。就像班里的学霸和逆袭生,互相攀比着进步,全班成绩都提高了。 抱团取暖更重要:现在长三角一体化,安徽、江苏又开始搞合作了,南京都市圈都把安徽的马鞍山、滁州带进去了,这叫 "打断骨头连着筋",分家不分心。就像兄弟俩长大了,虽然各有家庭,但逢年过节还得一起回家看爸妈。七、要是江南省没拆分:现在会多厉害?
咱开个脑洞,要是清朝没拆江南省,现在这地儿得啥样?估计能把广东甩在后面,成 "中国第一省"。您琢磨啊,安徽的煤炭、铁矿资源丰富,江苏的工业基础好,上海的金融发达,要是搁一个省里,产业链能从挖矿一直拉到上市,GDP 不得突破 20 万亿?
经济巨无霸:安徽的资源 + 江苏的工业 + 上海的金融,妥妥的 "王炸" 组合。就像一个人,既有强壮的身体(资源),又有灵活的双手(工业),还有聪明的脑子(金融),想不厉害都难。 文化超级 IP:江南文化统一发展,苏州园林、徽派建筑、昆曲黄梅戏全在一个省,申遗都能申一堆。每年搞个 "江南文化节",全世界的人都来打卡,比现在分开搞热闹多了。 管理难度大:这么大一个省,人口过亿,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,光是协调南京、合肥、上海这几个大城市的关系,就得费老劲了。就像家里有三个厉害的儿子,都想当老大,天天吵架,爸妈头都大。八、行政区划那些事儿:为啥总在变?
江南省拆分不是个例,咱国家好多省份都经历过调整,比如四川和重庆,河北和北京天津,为啥呢?其实就跟家里过日子似的,人多了、钱多了,就得重新分分工。
政治安全优先:清朝拆江南省是怕造反,现在设直辖市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,防止地方势力过大。就像家里有个大院子,怕被外人占了,就多设几道门,自己人进出方便,外人进不来。 经济发展需要:比如深圳从惠州分出来,就是为了搞特区试验田;重庆直辖是为了带动三峡库区发展。就像家里有块地,觉得种粮食浪费了,就改种经济作物,多赚点钱。 民族文化因素:内蒙古、新疆这些自治区的划分,就考虑了民族分布和历史传统。就像家里有不同民族的亲戚,吃饭口味不一样,就得单独做点适合他们的菜。九、皖苏一家亲:分家不分情
现在安徽和江苏,虽然经济上有差距,但关系一直挺铁,就像邻居大哥和小弟,平时各过各的,有事还得互相帮衬。南京人管安徽人叫 "老乡",安徽人管南京叫 "徽京",这可不是白叫的 ——
南京是 "徽京":安徽人去南京比去合肥还方便,高铁 40 分钟就到,买房、看病、上学,好多都奔南京去。南京的盐水鸭跟安徽的板鸭做法差不多,南京话跟安徽东部方言也像,没啥隔阂。就像隔壁大哥家条件好,小弟经常去串门。 饮食文化相通:江苏有盐水鸭,安徽有板鸭;江苏吃汤包,安徽也有小笼包;江苏人爱喝洋河大曲,安徽人爱喝古井贡酒,口味上互相影响。就像俩兄弟吃饭,你家做了好吃的,我家也学着做。 打工兄弟情: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,每年有几百万人在江苏打工,俩省之间的高铁班次,比省内还密集。到了春节,江苏的火车站全是扛着行李的安徽老乡,那场面,跟大迁徙似的。结尾:从江南省到长三角,老祖宗的地儿还得咱自己折腾
唠了这么多,其实就想说:行政区划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当年清朝皇帝怕江南省太强,拆了它;现在咱们搞长三角一体化,又把它 “捏” 回来了,而且是更强大的 “捏合”。安徽也好,江苏也罢,都是从江南省走出来的 “兄弟”,有竞争更得有合作。
您看现在合肥的科技产业,苏州的制造业,上海的金融,浙江的数字经济,凑一块儿就是个 “王炸” 组合。这就跟分家似的,各过各的日子过好了,再回来一起搞家族企业,那才叫真厉害。所以啊,别老盯着谁穷谁富,老祖宗留下的这片地儿,只要咱好好折腾,肯定能越来越红火。
就说前几天吧,我一安徽朋友在南京买了房,周末开车回合肥老家,路上跟我视频:“你看这高铁修的,以前回老家得一天,现在俩小时!南京的企业来合肥建厂,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,这不比去上海打工强?” 您瞧,拆分是三百年前的事儿了,可血脉里的联系断不了。现在皖苏合作搞的南京都市圈、G60 科创走廊,不就是新的 “江南省” 吗?只不过这回,咱靠的不是皇帝的圣旨,是咱自个儿的本事。
得了,今儿就唠到这儿。记住了:安徽江苏本是一家,吵吵闹闹也是兄弟,携手搞钱才是正事儿!往后再有人问起江南省为啥拆,您就把这事儿当故事讲,保准听得人直点头 —— 毕竟啊,日子是往前过的米牛金融,老祖宗的地儿,还得咱自己活出个样来!
发布于:江西省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